杨林文苑社区:“暖新驿站” 新就业群体有了“家”

近日,走进杨林镇文苑社区里外里商业区,烤肉、火锅、烤红薯等各色小吃店鳞次栉比。不少商户门店的显眼位置,都张贴着“嵩明县‘轻嵩暖新’爱心商户”标识。外卖骑手进店消费,可以享受专属折扣。


正值饭点,送完单的骑手王子胤就近选择了一家有“爱心商户”标识的小吃店吃饭。不一会儿,热腾腾的套餐就端上桌了。“我在这边做骑手好几年了。爱心商家看到骑手来这里吃饭,会给我们打折,刮风下雨天冷的时候,我们没地方去,这些商家还会让我们进来避雨,手机没电了还帮我们找充电器,感觉心里很温暖,就像在自己家乡一样。”王子胤边吃饭边说。
文苑社区的“轻嵩暖新”爱心商户举措,只是社区打造“暖新驿站”中的一部分。随着驿站运行机制逐渐成熟,社区已经悄然与两新群体打成一片,骑手们也从“无处落脚”变成了“处处有家”。

今年9月,文苑社区了解到骑手、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群体存在“急难愁盼”需求,便整合工会、社区、企业等多方力量,走访快递网点、外卖站点30余次,并召集新就业群体开展专题座谈。在了解他们“歇脚难、充电难”等问题后,社区明确了增设共享充电桩、开放社区卫生间、设立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等20项具体服务事项,并按照“500米服务半径”科学规划,在骑手聚集、订单高频的区域,构建起“1个综合总站+5个微型站点”的“益骑·暖心驿站”服务网络,辐射3个社区分站、2个商业区,配备饮水机、微波炉、应急药箱、免费Wi-Fi等设施,并在驿站周边设置了骑手专用停车区和配套友好地图,方便骑手实时定位、规范停车、快速取送餐。
“从建成开始,驿站每天服务两新群体1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随时可歇脚、处处有服务’。”文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黄丽娇介绍。


如今,从早上七点开始接第一单,到晚上十二点送完最后一单,文苑社区的驿站总有骑手们驻足的身影。这里已经逐渐成为了骑手们“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的避风港。
“以前下雨天冷,我们只能坐在屋檐下,现在有了这个爱心驿站,吃药的时候有了热水,下雨的时候有了躲避的地方,像是我们的小家一样。”正在等单的外卖员安静雅开心地说。

文苑社区地处杨林大学城核心区域,下辖3个居民小区,汇聚三大商圈及16所高校资源。区域内人口流动性大、结构复杂。为拓展“暖新驿站”功能,为两新群体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社区携手辖区高校开展“一校一特色”暖心服务,联动辖区企业组建“暖新联盟”,聚焦两新群体的工作与生活需求;学校推出急救技能实操课堂、法律维权咨询专场、子女课后辅导、亲子校园研学;商家提供专属消费折扣、开放门店打造“歇脚、饮水、充电”一站式“歇歇角”;物业公司承担起暖新驿站的日常维护,构建起“社区-学校-商家”三方协同的“物资惠、场地惠、服务惠”全方位立体服务体系。
作为文苑社区“轻嵩暖新”爱心商户的一员,商家倪志鹏感慨地说:“我们以前也送外卖,在外面跑,下雨下雪的时候真的很辛苦,外卖员来了,我们一直都有折扣。现在我们成为了社区‘轻嵩暖新’爱心商户的一员,希望以后能够给更多的外卖员提供暖心的服务。”

随着时间的推移,“暖新驿站”带来的温暖也逐渐得到了善意的回馈:骑手在接单配送途中,将随时关注捕捉环境卫生死角、安全隐患苗头等线索,以“随手拍”的方式报送给社区,助力社区治理。
今年9月,外卖员王涛在小区送餐时,发现一栋楼的消防通道被旧家具和纸箱堵得严严实实,他立刻拍照上报,社区网格员收到信息后,联合物业第一时间核实清理了杂物,及时打通了“生命通道”。“我送外卖的时候恰好看到,就顺手一发,没想到社区处理这么快。”王涛觉得是举手之劳,却正是两新群体逐渐成为“暖新驿站”一份子、从社区“过客”变为“家人”的最好印证。
驿站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社区交流和情感融入的平台。今后,社区将持续完善驿站服务功能,为两新群体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关爱一群人温暖一座城,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友爱的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