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抓住“两个关键”答好增收之问
最近一段时间,张金玲格外忙碌,博源农业基地里的几万盆大花蕙兰,每盆都需要她和工人的精心照管。从国庆到春节,这里的大花蕙兰将通过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走进大城市里的万千家庭。

张金玲家住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杨桥街道月家村,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但这个农村妇女却一点也不简单,从2011年跟着现任嵩明县杨桥大花蕙兰协会会长的李永明种大花蕙兰,靠着一股子拼劲儿,如今成为了年薪30万元的基地场长。
经过多年发展,像张金玲一样受益于大花蕙兰产业发展的农村群众已经多得数不清。
李永明对记者说:“在大花蕙兰产业中,不少农民正在从原先的务工人员成长为技术工人,我的博源农业基地的8名技术、管理人员月薪4000元到1万元不等,还有10多人是学会了技术回村单干的。”

杨桥街道大城村的杨秀华就是单干的人之一。从2016年建设种植基地至今,她种植的大花蕙兰已发展到100亩,2024年销售10万盆,纯利润200多万元。杨秀华说:“2012年刚开始学种大花蕙兰时,每天的工钱只有20块。现在,每年都要为工人支付100多万元的工资。”
目前,嵩明县大花蕙兰种植面积达到2141亩,年生产销售大花蕙兰350万盆,销售额3亿元左右。全县从事大花蕙兰生产、直播主持等人员5000余人,带动物流从业人员300余人。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须臾不能放松。
针对特色产业,嵩明县委、县政府的主导思路就是在“特”上做文章,在“链”上促增收。为此,县里通过做大特色产业基本盘,引培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开拓市场空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如今,花卉、蔬菜、养殖、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上“花开正艳”。
在嵩阳街道山脚社区,1000亩蜜薯长势正旺。蒲长文蹲下,扯开一片密密麻麻的藤蔓,用力刨开覆土,拔出几个巴掌大小的蜜薯,“你看,个头在100到400克的,每公斤能卖到4块钱,其他的就只能卖1块”。

为了能把蜜薯种好,并带动社区更多的群众增收,蒲长文把多年种植生菜形成的模式复制到了蜜薯种植上。他对记者说:“合作社按100亩的标准进行区域划分,每个区域由两名社员负责管理,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这样可以把成本控制在最低,并实现亩均纯利润2000元。”
在牛栏江镇水海村,村里发展烤乳鸽产业,带动10多户农户养鸽,年收益超10万元。农户还在自家小院里开起烤乳鸽小店,利用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空闲资源通过种植、养殖、餐饮等产业,发展特色庭院经济,把庭院的“方寸地”建成“增收园”。

在抓好特色产业这个“关键”的同时,嵩明县还持之以恒抓紧另一个“关键”——就业,依托县域产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职教新城的发展供给就业岗位,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加快转移就业,同时强化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度,支持更多农村自主创业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群体更好创业。

嵩明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加发说:“目前,全县约有70%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2024年,全县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超1万人;2025年以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51户,发放贷款1043万元,带动就业百余人。”
家门口有就业岗位,创业有政策扶持,农民群众便会有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走进杨林镇云林社区的刺绣厂,几十个工人正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由于是计件工资,大家伙儿都舍不得停下手来。社区居民委员会委员杨龙告诉记者,这个刺绣厂主要为江浙一带生产戏服,带动了社区30多个妇女就业,“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好家”。

张学美已经在刺绣厂干了七八年了,早已是厂里的熟练工。“每天早上8点上班,从家走路10分钟就能到厂里。按一天做的件数算工钱,我每天能挣到180块”,虽然说着话,但张学美手上的活却一直没有停下。

在云林社区,青壮劳力没有一个闲着的,就连不少年纪大的也想找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干。杨龙说:“社区正在和刺绣厂谈,计划把理线头的活儿交给社区愿意干的老人,每天挣几十块钱也不错。”
“三农”工作要让农民满意,首要也最重要的是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今年上半年,嵩明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3元,较云南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5291,较全国高出1327元,增收成效实实在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