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嵩明要闻/部门动态

县民政局以 “分层分类+主动发现”机制彰显社会救助温度

发布日期:2025-08-14 来源: 嵩明县人民政府

案例背景:民生之困考验执政担当

2025年7月中旬,嵩明县民政局接待了来自曲靖宣威的朱某夫妇。这对在嵩明扎根9年的务工群众,依靠经营小吃店维持五口之家的生计。大女儿即将升入初中,二女儿就读小学五年级,6岁的小儿子朱永康(化名)原本活泼健康。然而,2025年4月,朱永康被确诊为骨髓衰竭性重病,6月完成骨髓移植手术后,医生明确要求需在医院附近居住半年以观察病情,防范并发症风险。

为全身心照料孩子,夫妇俩转让了赖以生存的小吃店,家庭收入彻底中断,仅靠积蓄维持就医和生活。然而,收支账单却让他们陷入困境:全年总收入10.10万元(含店铺转让款),而报销后的医疗自付及自费费用高达11.00万元。此外,术后特殊奶粉、医院周边房租等必要支出约4.2万元,总支出达15.28万元。术后持续的治疗几乎耗尽积蓄,全家只能依靠亲友借款维持。由于“非昆明户籍”的现状,他们对获得救助一度缺乏信心。

救助实践:机制创新破解民生难题

嵩明县民政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分层分类+主动发现”社会救助机制,将政策刚性与执行柔性结合,打出精准救助“组合拳”:

精准画像,分层施策显实效。民政部门按政策规定,一是开展居住地家庭经济状况核查,依规扣减刚性支出,核算家庭人均年收入,综合研判暂不符合纳入低保;二是依据临时救助原则,判定符合享受临时救助;三是精准判定为“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及时对接医保医疗救助政策。科学分层守住政策底线,避免“一刀切”,确保资源合理使用。

跨域协同,打破壁垒践初心。面对“非昆明户籍”障碍,嵩明县民政局联动医保部门,针对“户籍限制”条款不回避、不推诿,向上级汇报争取支持,最终突破户籍壁垒,认定朱永康为“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彰显政策执行责任担当。

长效兜底,主动服务暖民心。民政部门着眼家庭后续治疗需求,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告知家属后续有困难可再次申请救助;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安排专人回访,确保救助帮扶不断档。从“被动等待求助”到“主动预判服务”,体现民生工作前瞻性与温度。

救助成效:民生政策传递党和政府关怀

2025年8月初,朱永康收到了1.59万元医疗救助金和1.53万元“学平险”赔付;8月中旬,民政部门主动落实临时救助,8000元救助金将于9月初通过“一卡通”发放到账。有效的救助措施体现了部门联动的高效性,切实缓解了该家庭的经济压力;户籍限制的突破,为朱永康后续治疗的医疗保障打通了“绿色通道”;基本生活保障的兜底承诺,让一家人在艰难时刻感受到了安稳。

“没想到非本地户口也能得到这么实在的帮助,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外来务工的!”朱某夫妇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对民生工作的认可。这场跨越市域的救助,不仅解决了一个家庭的燃眉之急,更让外来群众感受到了“第二故乡”的温暖,增强了对地方发展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经验启示:以机制创新筑牢民生底线

该案例是嵩明县践行新时代民政工作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精准是核心要义,通过多维度评估实现“靶向救助”,既杜绝“人情保”“关系保”,又确保“应救尽救”,让民生政策真正惠及困难群众。协同是关键路径,打破部门壁垒、政策壁垒,形成“民政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在政策框架内最大限度释放民生红利。主动是价值追求,将“群众找上门”转变为“服务送上门”,以主动发现、超前服务的意识,把民生保障工作做在群众急需之前,彰显党和政府的民生温度。嵩明县的实践证明,社会救助不仅是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更是凝聚民心的“粘合剂”,以机制创新破解民生难题,用精准服务回应群众期盼,才能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的群众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为社会和谐稳定筑牢坚实基础。

分享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