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桥西山社区:党旗辉映山水间,“绿水西山党旗红” 绘就生态富民新画卷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近年来,杨桥街道按照“抓基层、打基础、创品牌、树典型”的思路,基层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努力形成“一社区一品牌”。
绿水西山党旗红:西山社区生态资源禀赋优越,林木葱郁,有森林46000余亩,森林覆盖率达83%;水库密布,有水库、坝塘8个,总蓄水量1100万立方,辖区山清水秀,享有“嵩明县后花园”美誉。社区党委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将党建“红”深度融入生态“绿”,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激活发展动能,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奋力描绘一幅“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图景。
精“绿”治理,党建引领守护生态本底西山社区党委将守护好46000余亩青山绿水和8个水库坝塘作为首要责任,以“党建红”筑牢“生态绿”的坚实根基。
“红”领责任体系。全面推行“党建+林长”“党建+河长”双轨并进。党委书记为总林长、总河长,党员骨干化身护林员、河道保洁员,压紧压实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创新党员包保制度,在森林管护、河道保洁中发挥党员引领作用,构建“党委推动+干部带动+党群互动”护绿兴绿模式。
“红”筑安全屏障。社区党员先锋队全年累计开展森林防火巡查志愿活动80余次、防溺水巡查60余次,参与党员1000人次,实现森林、水域巡查治理全覆盖,有效守护辖区生态安全。为强化河流源头污染排查整治,社区组织党员清理弥良河水库沿岸垃圾、漂浮物12次,清淤除障沟渠30余公里,严控农业面源污染,开展污染防治宣传4场,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红”添生态亮色。社区扎实开展植绿护绿兴绿行动,新植树木200棵,新增绿化面积650平方米,开展绿化管护志愿活动8次。实施党员包保绿化责任区制度,划分责任区并插牌公示,党委定期检查,确保绿化成活率。引导居民打造“美丽庭院”27个,持续厚植生态优势。
厚“绿”生金,党建赋能激活产业动能
西山社区党委深挖生态与文化资源“富矿”,探索“绿”“富”双赢路径,让绿色“颜值”蝶变富民“价值”。
“红”链绿色农业。 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依托现有花卉蔬菜种植基础,扩大种植规模,新增花卉种植20亩,发展绿色经济,带动居民就近务工增收。
“红”火文旅融合。 依托生态优势与独特苗族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筹措资金添置民族运动设备,新建特色茅草屋5间;争取上级资金实施西山社区民族村寨旅游提升项目,完善露营基地设施。2024年露营基地收入约4万元。社区成功举办苗族文化旅游节、徒步穿越赛、民族运动会等活动,推动“文旅体”融合,为招商引资筑基。
“红”兴庭院旅居。 鼓励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庭院经济,以朱家营居民小组为试点推进民宿集群建设,打造“旅居云南入嵩第一站”品牌。目前朱家营、大冲河已打造民宿2家,与朱家营居民签订房屋租赁协议14套。成功申报乡村振兴促生态农业发展项目,争取上级衔接资金用于提升朱家营基础设施。
“红”谋项目引擎。社区积极谋划绿色产业项目,大湾苗族村香猪养殖项目、西山竹下天麻种植项目已通过县级审核,并持续完善上报;高标准温室大棚建设项目正进行用地备案。项目落地后将显著壮大集体经济,拓宽居民增收渠道。
永“绿”发展,党建聚力精绣宜居家园
西山社区党委以入选昆明市2024年云南省“千万工程”示范村建设名单为契机,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红”聚整治合力。 围绕示范村建设,采取“党委领导、支部落实、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模式,凝聚先锋力量整治人居环境问题100余个。争取县交通局支持安装临水路段防护栏700余米,硬化大湾进村主干道700余米;并引导村民自筹硬化牛路庄通户道路130米。
“红”亮身份担当。 实施“挂一牌、亮一户、带一片”制度,为102个党员户挂牌亮身份,引导党员在环境整治中作表率、做群众工作。
“红”建服务阵地。 围绕“办公有阵地、学习有场所、服务有平台”目标,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新增主干道监控13个,为12个居民小组安装应急广播。提升大湾苗族村党员教育示范基地,打造多媒体教室1间,更新党建文化长廊。利用苗族文化展示馆接待参观120人次。积极对接爱心企业,为西山小学改造篮球场1块,捐赠学生餐桌30套及价值2万元办公用品。
“红”扬志愿新风。定期组织党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志愿活动,结合每月主题党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我参与”活动12次,让“红色力量”成为扮靓家园的生力军。
西山社区的生动实践,是“绿水西山党旗红”党建品牌强大引领力的有力印证。社区党委将永葆“红”的底色,深耕“绿”的特色,在精“绿”治理中筑牢生态屏障,在厚“绿”生金中拓宽富民之路,在永“绿”发展中精绣宜居家园,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凭借“国家级森林乡村”“云南省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美丽宜居示范村”的累累硕果持续擦亮党建品牌,让“党旗红”与“生态绿”交相辉映,奋力谱写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