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要闻

牛栏江镇水海村:“10+25”人居环境“蝶变之路”

发布日期:2025-07-22 来源: 嵩明县人民政府

曾经,垃圾堆、卫生死角是水海村分水沟村民绕不开的“痛点”;如今,穿行村巷,沟渠水清岸绿,房前屋后花团锦簇,“窗边花园”“墙角绿地”等微景观错落有致。短短数月,牛栏江镇水海村如何实现从“一时清”到“持久美”的华丽转身?答案,就在党建引领下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实践中,在变废为宝的巧思妙想里。

今年以来,牛栏江镇水海村委会以“10+25”乡村振兴村建设三年行动为抓手,积极探索农村人居环境从“一时美”到“持久美”的进阶之路,全面打响环境卫生提升攻坚战,通过党建引领、全民参与推动分水沟村从“风景画”变成“生活图”。

640 - 2025-07-29T110056.781

640 - 2025-07-29T110134.140

党旗扬帆聚合力 干群携手焕新颜

水海村委会分水沟村的美丽蜕变,党旗始终飘扬在第一线。一是组织强引领。成立村庄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由村党委书记牵头抓总,党员干部包片联户,责任压实到人,将环境整治纳入“主题党日”实践内容。二是党员作先锋。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5次集中攻坚中,党员干部带头跳进沟渠清淤、动手清理陈年垃圾堆,啃下垃圾堆多处、整治卫生死角10余个、清淤排水沟800米、硬化小广场及道路1200余平方米等硬骨头,汗水挥洒在整治最前沿。三是群众齐动手。“干部带头干、党员争先干”的劲头,点燃了村民的热情。“看着书记都带头在臭水沟里清淤,我们哪好意思再乱扔?”村民老张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从“站着看”到“主动干”,一场全民参与的环境提升攻坚战在水海村委会分水沟村全面打响。

精准施策破顽疾 靶向攻坚展新颜

640 - 2025-07-29T111145.183

直面环境顽疾等痛点难点,水海村拒绝“眉毛胡子一把抓”,因地制宜打出精准治理“组合拳”。一是垃圾治理科学化,闭环管理“零残留”。科学布局垃圾分类收集点8个,组建专职清运队伍每日清扫转运农村垃圾,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闭环管理链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彻底告别“垃圾围村”的困扰。二是厕所革命人性化,暖心服务“全覆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推进户厕改造,对困难家庭实行“一对一”技术帮扶,如今全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方便”之事变得更加方便卫生。三是村庄绿化景观化,点“绿”成景“美家园”。编制“一街一景”村庄绿化方案,公共区域新植花卉树木2000余株。同时,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精心打造“窗边花园”“墙角绿地”等微景观15处,实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村庄变身为赏心悦目的生态家园。


全民共治汇众智 监督评比焕新颜

640 - 2025-07-29T111313.323

环境长效美,核心在激发村民“主人翁”意识。水海村巧用机制,变“要我整治”为“我要美丽”。一是“火眼金睛”盯出好习惯。创新设立“环境监督员”制度,鼓励村民化身“移动探头”,主动监督、随时举报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对有效举报者,村委会给予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这一招,让不文明行为在众目睽睽之下无处遁形,“人人监督、人人守规”的氛围日益浓厚。二是“最美庭院”赛出高颜值。常态化开展“最美庭院”评选活动。亮家底、比整洁、赛创意,村民纷纷精心打理自家庭院。评选结果公开表彰,极大激发了村民的荣誉感和“攀比心”,“比学赶超”扮靓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实现了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根本性转变。三是浸润宣传“入人心”。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网格微信群、入户宣讲“组合拳”,发放倡议书500余份,高频次普及垃圾分类、环境维护知识,村民知晓率高达98%,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640 - 2025-07-29T111317.350

变废为宝巧生金 长效管护润民生

水海村用智慧和巧思,在盘活利用上做足文章,整合多方资源保障可持续治理,确保环境“常美常新”。一是多元筹资“强筋骨”。积极筹集村集体资金22.4万元,精打细算全部投入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改造,为美丽蜕变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废弃空间“巧重生”。将村头巷尾的闲置空地、卫生死角,精心打造成供村民休憩的“口袋公园”;让废弃的坑塘华丽转身为生态宜人的景观池塘。曾经的“脏乱差”角落,如今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最爱去的“打卡地”。三是管护就业“双促进”。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户户有责。聘用5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担任专职保洁员,不仅实现了村内环境的日常精细化、常态化维护,更为困难群体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蹚出了一条环境维护与民生保障双赢的新路子,保障了长效管护的“源头活水”。

道路整洁如洗,河道碧波重现,绿树繁花簇拥着焕然一新的农家小院,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今日水海村分水沟,正是一幅“推窗见绿、起步闻香”的现代田园诗画。环境满意度跃升至95%以上,是村民对这场蝶变最有力的认可。下一步,水海村将持续深化“党建+人居环境”模式,推动“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型,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

分享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