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明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嵩明要闻

嵩明“守”艺人丨竹韵匠心杨兆刚 用竹子编织不屈人生

发布日期:2025-07-21 来源: 嵩明县人民政府

导语

木匠、篾匠、剃头匠、厨子、裁缝等民间传统手工艺人,是千百年来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生存空间逐步被挤压,市场需求逐步在萎缩,但仍有一部分人守护着“慢工出细活”的手艺,让传统绝技绝活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芒。嵩明县融媒体中心特别推出“传统‘守’艺人”系列报道,走近剃头修面、刺绣编织、木匠裁缝等行业领域手艺人,记录他们传承非遗技艺、守护传统手工艺的故事。

今天,推出第五期《竹韵匠心杨兆刚 用竹子编织不屈人生》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杨兆刚布满老茧的手上。他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白色衬衫,搭配深色裤子,正端坐于竹篾堆中,左手扶着半成品竹帽,右手捏着粗而精巧的慈竹篾,指尖轻挑慢压间,青黄色的竹篾便如活物般交织出规整的纹路。偶尔,他会拿起身旁的喷壶往竹篾上轻喷几下,防止干燥的竹篾断裂——这是52岁的竹编手艺人杨兆刚的日常,也是他在逆境中编织出的别样人生。

640 - 2025-07-29T094132.126

命运的重击曾在2007年骤然落下。一场意外摔伤让他腰椎受损、下肢瘫痪,人生一度被局限在方寸之间。但杨兆刚从未向命运低头,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康复训练,到2010年时,他已能拄着拐杖缓慢行走。顽强的意志和日复一日的练习让他的行动能力逐渐恢复,最终达到了与常人无异的行走水平。2016年,县残联组织的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让他与竹编结下不解之缘,从此,青黄相间的竹篾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

640 - 2025-07-29T094137.887

竹编是门精细活,每一步都藏着匠人的功夫。立体编的层次分明、十字编的规整对称、六角编的精巧繁复……这些颇具难度的编织手法,在杨兆刚手中都信手拈来,每一种技法他都熟稔于心,指尖翻转间便能将竹篾幻化出多样形态。

640 - 2025-07-29T094140.676

杨兆刚常用的慈竹、荆竹,要先经“刮青”褪去外层青皮。他握着扁薄的刮刀,顺着竹子纹理均匀轻刮,力道拿捏得恰到好处,刮后的竹片明亮通透,绝无凹凸;接着是“破篾”,将竹筒横向剖开,竹片、竹篾的宽窄厚薄必须分毫不差,这是后续编织的根基;而后“过刀、打磨”,去除毛刺、修整边缘,让竹篾变得光滑顺手,有时还要根据设计需求染色,赋予竹篾更多可能性。

640 - 2025-07-29T094146.679

640 - 2025-07-29T094149.531

编织是竹编的灵魂,也是杨兆刚最专注的时刻。起头时,他会根据图案确定方向与位置;编织中,挑、压、穿、插的手法行云流水,竹篾在他手中翻转跳跃,渐渐勾勒出帽帷的雏形;收尾时,每一根竹篾都被牢牢固定,绝不允许松散。

最后一道“锁口”工序,他更是毫不含糊。平锁、斜锁、包边锁,根据作品特点灵活选用:粗犷的竹篮用平锁收边,精致的工艺品则用包边锁仔细包裹边缘。锁口完成后,再修剪、打磨,最后抹上桐油、打上蜡,既增强耐用性,又让作品透着温润的光泽。从粗丝竹编的实用器具到细丝工艺的精巧摆件,他样样拿手。

“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出状元,选择学习竹编就要学到底、干到底,不能轻易放弃,半途而废就是白学。”杨兆刚笑着说。

凭借这份对竹编技艺的执着与坚守,杨兆刚的手艺日益精湛,不仅熟练掌握各类竹编技法,更是多次代表省、市、县征战各类技能比赛,让传统竹编在赛场绽放光彩。

640 - 2025-07-29T094152.797

640 - 2025-07-29T094152.797

阳光移过竹帽,在杨兆刚的白衬衫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他低头继续手中的活计,竹篾碰撞的轻响里,藏着一位手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传统技艺的守护。正如他手中的竹篾,柔韧而坚韧,在岁月中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分享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