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起来!感受彝族蹀脚舞的炽热情怀
导语
在现代生活的浪潮下,非遗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为进一步深化非遗系统性保护,推动其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嵩明县文化和旅游局、县融媒体中心联合策划,精心制作了“非遗练习生”系列视频。邀请“素人”学习非遗、了解非遗、感悟非遗、弘扬非遗。
今天推出“非遗练习生”第七期:“火”起来!感受彝族蹀脚舞的炽热情怀。
本期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彝族蹀脚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杨龙老师与练习生小刘,携手带领大家走进这场别开生面的非遗体验之旅。
彝族蹀脚舞,是罗婺禄劝、武定地区讨亲嫁娶、逢年过节不可或缺的娱乐盛事。笛声一响,无需召唤,男女老少皆随之起舞,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村寨里办喜事,夜幕降临,众人不请自来,汇聚一堂,笛子师傅吹响蹀脚舞曲,人们毫无拘束地尽情舞动。七八岁孩童、花甲老者,甚至背着小孩的年轻父母都踊跃参与,真可谓“笛子响,脚板痒”。几曲过后,好客主人敬上米白酒,酒意朦胧中,人们狂歌醉舞,跺脚声震撼大地,整个山寨沉浸在欢乐海洋,直至次日天明。
杨龙老师自幼便深受蹀脚舞文化熏陶,经过多年钻研与实践,成为县级传承人。他热情地向小刘介绍蹀脚舞的分类:“蹀脚舞”主要分一至八脚的集体舞和模拟动物舞两大类。一至八脚以脚跺地次数定名,模拟动物舞穿插其中,像“公鸡斗脚”“斑鸠吃水”等。其和楚雄的左脚舞是有很多不同的。
初次接触蹀脚舞的小刘,面对复杂的动作和节奏,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一脚”动作是脚跺地一次,看似简单,小刘一开始总是把握不好力度和节奏,不是跺得太轻没声音,就是跺得太重差点摔倒。杨龙老师耐心指导:“别着急,感受节奏,脚要稳,力要匀。”在老师一次次示范下,小刘逐渐找到感觉。顺着节奏一步步跺到“四脚”,几轮下来,汗水浸湿了衣衫,但内心的兴奋与投入却愈发强烈。
小刘感慨道:“学习蹀脚舞,让我体验到一种在城市里难以寻觅的、源自大地的激情与连接。它不仅是身体的舞动,更是心灵的释放。”
杨龙老师看着融入舞群的小刘,眼中满是欣慰:“蹀脚舞是我们彝族的魂,是喜庆的象征,是团结的纽带。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愿意学、愿意跳。把这份祖辈传下来的欢乐和情谊,一代代地跳下去。”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蕴藏着古老的智慧与匠心的温度。希望通过“非遗练习生”系列活动,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非遗、参与非遗传承,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彩。
如果你也想解锁非遗的秘密,想在非遗体验间遇见非遗文化的浪漫,记得持续关注“非遗练习生”系列。下一期,我们带你解锁更多藏在民间的文化宝藏!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您参与到我们“非遗练习生”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