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四措”构筑文明实践圈 绘就各民族互嵌共融新图景
近年来,嵩阳街道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以“阵地围着群众建、服务跟着需求走”为工作导向,创新“空间换服务”模式,构建“四维”体系,实施“四措”惠民,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以协同体系为基,搭建各民族共居共乐的融合平台
着眼于优化资源利用,嵩阳街道通过阵地融合、队伍共建、机制创新、品牌赋能打造高效协同的服务体系,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坚实平台。坚持“利于活动、便于管理”原则,街道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服务站等资源,打造集理论宣讲、文化教育、健康服务等于一体的“一室一堂两站八中心”综合阵地,构建起“15分钟文明实践圈”。在这里,不同民族的居民能在家门口共享多样化服务,阵地成为各民族交流的“连心桥”,实现服务资源“一站集成”的同时,更让各民族群众在高频互动中增进了解。
创新实施“伙伴计划”,建立辖区内单位党组织、企业、社会组织联席会商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项目对接。截至目前,已整合20家员工企业、23名社区能人、542名志愿者资源,形成街道统筹、社区推进的文明实践队伍体系,让各民族的智慧与力量在共同服务中汇聚。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链接社区“合伙人”提供多样化奖励,形成“服务—积分—激励”的闭环管理模式。现已有220余人次使用积分兑换服务,在互助中拉近心理距离。随着“同心向阳”志愿服务文明实践品牌项目的实施,4家单位党组织、13家社会组织加入共建,累计为各民族居民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30余项专业化服务,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成为凝聚各民族向心力的重要载体。
以惠民实效为要,编织各民族相知相亲的幸福网络
将文明实践切实转化为惠民实效,嵩阳街道立足民生需求,打造常态化志愿服务体系,让各民族群众在共享服务中感受温暖。全年开展家电维修、健康义诊、爱心义剪等便民活动80余场,组织技能培训、邻里联谊等惠民项目,特别针对各民族空巢老人、新就业群体开展“冬送温暖、夏送清凉”关爱行动。累计服务居民7300余人次,用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不同民族群众在互帮互助中提升幸福感,让社区成为充满温情的“大家庭”。
依托阵地资源,组织“我们的节日”“强国复兴有我”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50余场,吸引2640多居民踊跃参与。春节的团圆宴、端午的包粽子、中秋的赏月会……各民族传统节日在这里交融共庆,民俗文化相互展示,让“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深入人心。
聚焦“一老一小”群体,街道组织各社区常态化开设“第二课堂”及寒暑期托管班,来自不同民族的1200余名儿童在这里共同学习、嬉戏成长,从小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建成配套卫生室、幸福食堂、老年学校等设施,服务老年群体超2000人次,实现“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治理新格局,更让代际之间、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愈发牢固。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在各社区广泛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志愿者”等评选活动,累计发放荣誉证书100余份,其中不乏各民族携手互助的典范。最美志愿者王晓静(汉族)与彝族邻居长期互帮互助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她也被评为2024年“云南省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杰出代表。通过广泛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推动辖区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明新风尚,更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以社区治理为核,激活各民族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
“热起来”,服务“暖起来”,民心“聚起来”。据了解,“15分钟文明实践圈”建成后,阵地日均服务超150人次,涵盖居民,使用率提升100%。社区老年大学等平台引入18名涵盖多民族的专业师资、孵化8支多民族文艺队、培养160余名文艺骨干,带动1800余人次参与活动,各族群众在歌声舞姿中增进情谊,文化在交融中绽放光彩。
同时,协同格局的有效形成,改变了“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创新“空间换服务”模式引入第三方社会资源,构建起“组织联建、资源共享、服务联动”的文明实践矩阵。该模式已覆盖12个多民族聚居小区,惠及1.3万居民,有效盘活各类资源,提升服务效能,让各民族在共建共享中凝聚共识。
此外,文明实践推动了居民从“旁观者”向“主人翁”的转变。以银杏小区业委会主任余荣明(汉族)与彝族楼栋长李正华等同志为代表,10余名同志主动成立志愿服务队,形成了从“喊着干”“推着干”到“比着干”“争着干”的新气象,持续激发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热情。
下一步,嵩阳街道将继续着力推动文明实践向纵深发展,不断拓宽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各方面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以更实的举措和更优的服务,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文明成果全民共享,共谱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