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朵菌菇绽放得更大更美”
近日
农民日报刊文
点赞嵩明县云南菌视界
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菌类种质资源开发和食用菌运用
方面取得的成就
嵩明县“保姆式”服务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故事
“让每一朵菌菇绽放得更大更美”
“红伞伞、白杆杆”旋律响起,是专属于云南人的味蕾记忆,菌子已然成为云南一张响当当的“名片”。“云菌产业”发展受季节性、储存方式、生长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云南人知道菌子有多香。随着科技的助力,菌子正逐步走出云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一大早,云南省嵩明县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内,云南菌视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菌视界)的智慧菇房里雾气氤氲,一朵朵金耳如金色绣球般从菌包中探出头来。凑近细瞧,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
云南菌视界金耳栽培智慧工厂厂长冯发钧轻点菇房门口的智能屏幕,温湿度数据在电子屏上跳动——这不是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而是科技赋能下的“数字种菌”。这家扎根云南的民营企业,用多年科研攻关破解野生金耳工厂化智能化栽培的难题,将曾经“千金难买”的珍稀菌类变成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的滋补佳肴,产品供应全国市场,为周边农民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
“对金耳的种植研究早在1983年就开始了,但一直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方式上,产量较低,品质参差不齐。我们的研究团队多年来进行食用菌菌种研究,特别是对金耳的研究,收集了多个品种,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驯化和育种,直到2019年底全面实现了金耳的工厂化指。”云南菌视界董事长李荣春教授指着标本柜里的初代菌种说。玻璃试管中纤细的菌丝见证着一场“从0到1”的技术攻坚。
除了对食用菌菌种的开发,云南菌视界的工厂化生产设备也是自主研发的。其智能温控系统将菇房的昼夜温差精确到±0.5摄氏度,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实时调节通风量,加上无菌无尘生长环境,使金耳的生长周期从原来的90天缩短至40天,鲜金耳日产量提升到10吨。
科技让“金耳朵”长出了“加速度”。63项专利、32篇论文、8个新品种……勾勒出云南菌视界的科技创新轨迹,也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这里具象化。今年初,云南菌视界在《菌物学报》的论文《基于基因组重测序开发橙白耳包革(金耳菌)菌株的鉴别标记》,通过基因组测序技术,成功开发出金耳菌株的鉴别标记,为金耳菌品种鉴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云南菌视界副总经理宁仙介绍:“目前,公司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云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建立了云南省企业技术中心。”
这种创新不是单打独斗。围绕云南珍稀野生菌种质资源开发和食用菌运用,除了建有现代化的研发中心和由教授带领的博士硕士组成的研发队伍外,云南菌视界携手顶尖科研机构构建菌类研究“梦之队”:与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创立金耳产品创新实验室;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联合创立绣球菌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联合创立牛肝菌研究中心,还建有云南省(珍稀食用菌)企业技术中心与云南省张劲松专家工作站,形成“企业主导+院校支撑+成果转化”的黄金闭环。
沉甸甸的成果背后离不开惠企政策的扶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也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园区一直以来支持科研单位、科研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出台了《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基地的优惠政策》《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企业土地租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对企业给予政策优惠、资金扶持、人才培训等,促进创新创业快速可持续发展。”云南省花卉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嵩明县农业农村局的“保姆式”服务也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融资方面,我们协调兴业银行昆明分行,以投联贷方式为企业发放300万元融资,依托云南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促成3000万元贷款落地;通过精准指导,助力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多项荣誉称号;2024年指导企业完成‘金耳菌’专利密集型产品认定;还促成其与多地开展产业帮扶合作,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拓展企业发展空间。”嵩明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加发介绍。
目前,云南菌视界三期栽培工厂的钢结构厂房早已封顶,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这里将安装国内首条金耳自动化分拣线,通过AI识别金耳大小、色泽,分级定价更精准。冯发钧算了笔账:新工厂投产后日产量达15吨,形成“品种研发-栽培管理-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完整产业链。
更深远的改变在于观念。过去嫌“种蘑菇没出息”的年轻人,现在跟着公司学技术,有的成了年薪20万元的技术管理员,超过50个团队和个人依托公司产品搞起了电商直播。直播间里金耳炖桃胶的画面馋坏了网友,科技不仅让农产品增产,更教会农民用新方式赚钱。
暮色中的菇房灯火通明,新一批菌包正在进行无菌接种。“‘千亿云菌’产业,科技就是那个支点。我们要让技术创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让每一朵菌菇绽放得更大更美。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让云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让珍稀的野生资源转化成为人民群众的美味滋补佳肴。我们计划在未来3年内投入3亿元用于扩大生产线,满足市场对高端珍稀食用菌的巨大需求。”李荣春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