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花卉示范园区:以营商环境更优,让经营主体无忧
今年以来,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持续以营商环境之“优”,促企业生产之“进”,保园区经济发展之“稳”,落实落细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各项工作,着力解决企业发展后顾之忧。经济“翻身仗”势头正盛,1-6月,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32亿元,同比增长347%;招商引资省外产业到位资金预计到位1.22亿元,同比增长312%;培育限额以上批发业和零售业各2户,上半年预计贸易额2.5亿元、零售额8600万元,实现了零的突破。
从“企业跑”到“管家办”:“项目管家”解决项目审批申报“疑难杂症”
“自项目落地以来,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园区对项目的全流程服务,从开工许可证办理到融资要件组件,从工地用工到工人食宿等等,项目管家都一一帮忙办理,真是太暖心了。”昆明国资云南(嵩明)高原特色农业智慧冷链项目(一期)相关负责人激动地说。
精准服务是园区营商环境优化的重要抓手,2025年,园区加强同上级相关部门沟通对接,积极开展花卉产业链项目及其他项目申报、认定等工作。“项目管家”深度挖掘企业与项目、政策匹配度,实现从“单件事服务”到“整件事辅导”的迭代升级,温情服务做“加法”,条条框框做“减法”,做好企业“金牌管家”,赋能企业“含金量”。半年来,共为企业解决融资、用工、项目申报等困难问题10余个。
从“企业事”到“自家事”:“花小援”“五心”服务解烦忧
“企业所盼就是政府所干。基地滞留的花在园区的帮助下几天就销售一空......”一位企业负责人百感交集地说。
把企业当作自家人,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家事。园区“花小援”志愿服务队通过收集问题需求、审议讨论解决、精准下沉服务、高效跟进落实等步骤,常态化深入一线现场办公,通过回应一个诉求,推动解决一类问题。同时,整合群团部门等资源,当好企业“娘家贴心人”“救急帮困暖心人”“无事不扰、有呼必应省心人”“员工安居乐业舒心人”“品牌故事传播热心人”,让入驻园区企业及工人轻“嵩”创业、轻“嵩”办事、轻“嵩”生活。半年来,开展春风送岗、节日慰问、劳动用工法律服务等活动,服务100余人次。通过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共发布宣传企业图文视频100余期,搭建平台推荐蝴蝶兰、金耳、竹子等园区企业产品20余次,积极为企业做品牌宣传及牵线搭桥拓宽产品销路。
从“单打独斗”到“共生共赢”:协同创新培育产业生态竞争力
园区是产业创新的“苗圃”,其营商环境既关乎企业生存的“温度”,更决定区域经济的“高度”。
园区立足产业集聚特性,在精准性、专业性、协同性、成效性上做深文章,以科技支撑促产业,“花+产业”助力花卉新质生产力发展。整合现有省农科院、省林木种苗站等科研单位的技术联盟优势和区域内种子、种球、种苗等产品的科技创新能力,以虹之华、立深、安祖、海盛、缤纷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着力花卉新品种研发,及新品种示范种植推广。
同时,依托云南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研发创新中心平台(由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共同建设合作,位于云南省花卉示范园区内),构建“创新中心+中试车间+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合伙人模式,打造集产品研发、中试生产、市场推广为一体的药食同源产业生态圈。将原材料端(农业种植端)链接到“1”中心(技术引擎)+加工端“1”工厂(中试车间、共享工厂)+销售端“N”团队(产品市场推广)”生态体系。
今年以来,园区还把各企业分散闲置资源整合发掘利用,把花卉观光研学旅游流量转换为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优势资源。3月,被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2025年昆明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云南滇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普研学课程开发应用项目获得云南省科技厅立项。5月“轻嵩惠”活动,首次推出滇黄精膏、苔花散2款药食同源产品。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6月底累计完成1550万元。共接待线下中小学研学5351人次,接待公司团建、一日游观光游客6000余人次,可同时容纳270人住宿及1000余人用餐。
园区营商环境的优化,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企业的难题,就是改革的课题”,园区将持续把企业的“需求清单”转化为“创新清单”,在破除壁垒中升级服务,在直面挑战中重塑生态,在优质营商环境中打造出具有生命力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