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 · 赶超】杨桥街道争当为民服务排头兵
今年以来,杨桥街道以“对标排头兵·勇做赶超者”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为契机,深入践行“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工作法,通过召开会议、现场观摩、专项调研、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等对“怎么看杨桥、怎么绘蓝图、怎么干工作”进行深入研讨,通过试点先行、重点突破、亮点选树等,对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土地空间规划运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用实干实绩答好民生题。
主动谋划,善抓机遇,争当高效发展“排头兵”
盘活土地资源,让“沉睡”宅基地“流动”起来。老宅基地可谓是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杨桥街道坚持集体所有制及“一户一宅”原则,大胆改革创新,探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老旧闲置住宅的有效途径,积极对村中长期闲置、年久失修且无人居住的老旧房屋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并邀请第三方专业单位对地块、房屋进行勘测、规划、设计。村级组织在尊重群众意愿、妥善处置权属争议的基础上,采取经济补偿、“土地银行”等方式对农户予以补偿,并将盘活的土地规划为无房产、窄房产的住户审批宅基地资源。现已拆除月家社区农村老旧房屋和残垣断壁2150平方米,腾出村庄建设用地约3100平方米,为下步促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旧貌换新颜,令“古宅”历史文化“重获新生”。古宅古建筑是文化的传承,也是集体的记忆。杨桥街道高度重视古宅古建筑保护和人文历史资源挖掘,依托网格化管理,建立危旧房屋台账,以修旧如旧方式实现“禾熝”“董家大院”“杨家大院”等古宅的翻新改造,计划修缮改造老旧古宅800余平方米。深挖嵩高营、“振威将军”、诸同然等历史资源,编录人文故事,筹划村史馆、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寻回乡愁情怀、红色记忆,力促文物保护与文旅开发实现共赢。
主动作为,积极行动,争当环境整治“排头兵”
雨水不犯河水,从“同流合污”到“各行其道”。污水管网作为“控污标兵”,在城乡建设发展中担负着收集生活生产污水,及时疏通雨水、路面积水的重任。杨桥街道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契机,在各社区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扎实做好“雨污分流,截污为流”文章,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雨污混流、污水外溢、排水不畅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和集中处理率,街道坚持高位统筹、科学推进,率先在具备经济条件和群众基础的白鹤、矣铎、黑营盘、布能、龙街、上禾等社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着力打通地下管网“毛细血管”。社区广泛利用议事协商、民情恳谈、村民全程监督等方式争取群众支持,凝聚工作合力。按照“污水走暗渠进管网,雨水走明渠入溪流”原则,目前辖区共新建管网44.2285千米,各社区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增强,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水体环境进一步改善。
扮靓美丽庭院,以“内外兼修”促“华丽转身”。庭院是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乡村需要美丽庭院点缀。龙街社区响应“对标排头兵·勇做赶超者”大讨论大竞赛活动,紧抓“家庭”小世界,起笔乡村环境“美丽”大文章。社区着力推动“居民事、居民议、居民为”,就推动美丽庭院提质扩面、提档升级这项工作召开民主协商议事会研究讨论,达成了组织开展“美丽庭院”创建评比、打造“四位一体”观光长廊的共识。社区统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按照“五美”(环境整洁清洁美、摆放整齐有序美、庭院设计布局美、种树栽花绿化美、家风家训风尚美)标准,对居民庭院进行量化计分评比。评比以户为单位,采取材料审核和实地考察相结合方式进行,评比分数公开公示,对评比胜出户授以“美丽庭院”门牌,并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环境美化、绿化的积极性,实现了乡村颜值大幅提升,有力推动乡村从“一处美”到“处处美”。
构建生态廊道,用“绿色丹青”绘“美丽画卷”。杨桥街道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持续加强对辖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今年以来,街道召开议政代表会,票荐出事关杨桥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人居环境、乡村规划等内容的10个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杨桥社区围绕“如何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深入开展讨论,大力实施农业尾水循环利用和综合治理项目,提出削减农业面源污染、打造弥良河生态廊道等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措施,并召开社区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商议事会,广泛向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征集“弥良河生态环保”的意见建议,形成了“压实河长制责任、河道常态保洁、打造弥良河生态廊道、政协委员担任河道监督员、强化执法监管”5项工作措施。目前,杨桥社区新建河畔休闲长廊、健身步道、绿色廊道2.4公里;大村子社区与陕西汉华集团共治共建,用鲜花美化河畔4公里;县政协委员捐种树苗500株,绿化河岸1000米,打造出了一条“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廊道景观带,让村河相融、乡景相融,让广大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绿色福利”。
主动履职,强化表率,争当和谐社会“排头兵”
画好同心圆,唱响民族团结一家亲主旋律。杨桥街道境内居住着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12个民族,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街道以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为抓手,在组织领导上下功夫,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领导干部队伍专班,切实将街道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党的建设等工作与创建工作相融合,共推进;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制定《杨桥街道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工作方案》《杨桥街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十进活动实施方案》等,并结合“清单工作法”梳理责任分工,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奖惩机制等,为创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交流共融上下功夫,以大讨论大竞赛为契机,在当好民族团结排头兵上统一思想,在加快发展的路径上形成共识。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的思路,扎实开展“十进”活动、文艺汇演、诵读比赛等,组织班子成员和社区党总支书记带头宣讲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利用“杨桥新声”视频打卡方式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小知识,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力发展大花蕙兰种植、蔬菜种植产业和畜牧业,加快推进西山大湾、上禾乡村旅游业发展,建立企业与贫困监测户的帮扶机制,增强各民族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争取资金460万建设高端花卉种植基地。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开展易地搬迁4户,联合昆明雄风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帮扶慰问暖人心”活动,开展爱心诊疗服务,着力建设苗族文化长廊、苗族文化展示馆、苗族舞蹈室、蜡染工作室、竹编工艺室等场馆,大力拓展民族团结文化空间。
构建“全域网格”,激活社会治理“神经末梢”。基层一线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杨桥街道以改革创新的思路,依托“网格化管理”,结合“智慧杨桥”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逐步完善辖区监控设备体系、“四中心”融合建设,充分利用“人防、物防、技防”作用,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全面快速调动辖区各方力量和资源。街道成立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共划分以10-15户居民为单元的“街道—社区—小组”三级网格114个,共组建114支由社区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等担任网格长的队伍。社区也探索出网格员“身兼多职”新模式,统筹村集体经济收入、保洁员工资等发放网格员补贴,激励其干事担当,尽心参与。在网格中,网格员既是社会治理员、矛盾调解员,又是政策宣传员、信息收集员,还是社区保洁员。网格化管理充分利用大喇叭、多媒体、公众号、微信群等宣传途径,切实实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全面形成了一员多能、全面覆盖、管理无缝的治理体系和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杨桥街道以起步就是冲刺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思发展、谋发展、为发展、促发展上来,比学赶超增干劲、只争朝夕抓落实,切实把重点项目谋划、重点工作推进、大讨论大竞赛活动等转化为一项项具体的工作举措,以明晰的“权责清单”推动党员干部干在实处,推动工作走在前列。全街道正全力以赴在为民发展谋福利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展现新作为,争创新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