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嗣勋
董嗣勋(1915~2006),男,汉族,嵩明县嵩阳镇北街人。1915年4月出生。1923年至1933年先后在嵩阳小学、嵩明县初级师范学校读书。1934年在嵩明县木作村小学任校长兼教员。1935年在嵩明县立初级中学任校务员。1936~1937年在嵩阳镇高级小学任校长兼教务员。1938年,投笔从戎,考入四川成都中央军校十五期一总队工兵大队学习。1940年毕业后,留校任职,先后任中央军校第十七期三总队第二大队第七队少尉区队副、中尉区队长。
1942年,日寇入侵滇西,企图掐断中国抗战的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董嗣勋忧心如焚,主动请缨,奔赴前线抗日,任中国陆军第54军工兵营第三连连长。在光复腾冲的战斗中,董嗣勋不畏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指挥工兵连队用美式橡皮舟和木船泛水漕渡主攻部队巧渡怒江,背水仰攻,收复高黎贡山。之后,又率队参加夺取来凤山,围攻腾冲城的战斗。激战4月余,终于光复了滇西重镇——腾冲,为反攻龙陵,打通中缅、中印公路奠定了基础。
五十一年后(1994年10月),董嗣勋故地重游,感慨万千。随行马兆铭书赠七律一首,叙述了董嗣勋的抗日战斗历程。诗云:“人生坎坷路难行,嵩阳卫士含艰辛;民族危亡担国忧,投笔从戎赴征尘(程);五月渡怒循古阵,仰攻高黎丧敌魂;卧牛岗头灭倭寇,胜人心中有功臣。”
腾冲收复后,由于蒋军派系之争,董嗣勋在腾冲战役中虽立战功却难受禄,毅然解甲归田,赋闲家中。
1946年,由乡贤举荐,董嗣勋先后任嵩明县政府社会科科长、嵩阳镇镇民代表会主席、嵩明县嘉丽泽水利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长,为嵩明的社会发展和水利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8年3月,董嗣勋出任云南保安第二团二营七连上尉连长,驻防蒙自。11月回到嵩明,相继任嵩明县常备队第二中队中队长、县政府财政科科长、县民众自卫总队副总队长等职。期间,适值共产党欲通过嵩明人胡如瑛在嵩明组织反蒋武装,开展革命斗争。董嗣勋利用职务之便和身为县长李少卿妻弟的特殊身份,为“边纵”嵩寻游击大队的建立、发展和嵩明的和平解放做了许多工作。诸如:为游击队筹集粮食、武器;掩护嵩中师生参加革命;营救被捕的游击队员祖述文、郁桂英等出狱;说服县长李少卿不干扰游击队在农村的活动;争取中央军八十九军刘伯龙一部改变在嵩明清乡的计划,把清剿任务交由地方政府处理,从而减少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有效地保护了地下工作人员;协助地下党诱导县长李少卿响应云南起义,迎接嵩明和平解放。1949年8月,中共嵩寻游击大队支部委员会任命董嗣勋为嵩寻游击大队副大队长,专门负责军事训练工作。事后认为董嗣勋留地方工作更能发挥作用,故未让他随军行动,但他从事革命工作的时间由此起算。
1950年1月9日,嵩明县临时人民政府成立,董嗣勋任临时人民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并兼县民政科科长、县卫生院院长、县司法委员会委员、县征收1949年农业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嵩明的医疗卫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1年3月,董嗣勋调曲靖专员公署民政科优抚股任股长。9月,到西南革命大学云南分校进修学习。
1952年2月,因追查历史问题,董嗣勋被错捕入狱,判刑劳改。1957年,被提前释放,先后在四营供销社任营业员、在马车组赶马车。1966年8月,在“四清”运动中,董嗣勋再次被错处,开除公职,在四营公社上马坊大队第十一生产队务农。1979年11月,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中,撤销对董嗣勋的两次错处,恢复其公职,安排在嵩明县氮肥厂任施工员。1981年1月至1984年6月,董嗣勋先后在四营供销社干勤杂工、任一般干部。“漫漫人生,上下求索”,三十余年间,董嗣勋几起几落,在人生旅途上遭受了坎坷的经历和挫折。对此,董嗣勋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反而磨练出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宠辱不惊的优良品质。
1984年6月,董嗣勋调政协嵩明县委员会工作,先后任第一、二、三届副主席。1993年4月享受正县级巡视员待遇离休。
在政协工作期间,董嗣勋倍加珍惜时间,认真刻苦地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政协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会议,从不缺席;热情接待各界来访人士,耐心细致地宣讲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潜能,为县乡企业的发展、为县城的规划建设献计献策,被大家公认为嵩明的“活字典”;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广交朋友的长处,积极协助县委统战部落实起义人员政策,走访“三属”,寻找、联系海外侨胞及在台人员,普查嵩明的黄埔同学并进行登记申报入会;挖掘历史文献资料,亲自撰写个人回忆录片断,为嵩明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其所撰写的“滇西战役回忆录”先后被《昆明日报》、《云南政协报》、《嵩明文史资料》等多家报刊资料采用。
离休后,董嗣勋人闲心不闲,充分发挥余热,一如既往地关心嵩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关心嵩明的史志事业。曾多次到县史志办公室,把珍贵的历史资料提供给编辑人员。
从年青初涉世事到晚年历练老成,董嗣勋经历了常人难以想像的曲折和磨难,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和不懈奋斗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人生赞歌。回首往事,董嗣勋作如下总结以自勉:
“一个人要能处顺境和逆境。在顺境时一定要戒骄戒躁,骄傲和暴躁最容易失去群众。处逆境时要能冷静应付,不气馁。每一件事都含着成功与失败,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总结时要把自己立于第三者,客观地分析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此做人,才能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忠言与奉承,每一个未成熟的年轻人,很不听别人对自己的忠言,古语说:忠言逆耳;最喜欢别人对自己奉承,一贯愿意听奉承话的人,很容易走上骄傲的道路。”
2005年8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中央电视台4台国际频道采访组亲临嵩明县城对董嗣勋进行“血色腾冲”专题采访报道。董嗣勋回顾了抗日战争时期血战腾冲的战斗历程,为人类留下了最后一笔生动的宝贵财富。
2006年10月23日,董嗣勋因病逝世,享年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