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同然---牺牲在抗日战场上的嵩明革命先烈!
有一种记忆,历久弥新
有一种感动,穿越时空
在嵩明这块红色沃土上
无数革命先烈
播下红色种子
镌刻红色记忆
今天,让我们跟随先辈足迹
一起回顾那些风起云涌的英雄往事
党史故事系列--诸同然
不一样的英雄往事
诸同然(1905—1938)
字子毅,杨桥上大庄(今杨桥街道上禾社区大庄村)人,嵩明中学师范班毕业。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嵩明支部委员会书记。
1928年3月任中共嵩明县委员会临时负责人,后期担任嵩明县第二任党组织负责人,领导嵩明中学学生掀起两次学潮,取得胜利。嵩明县党组织遭到破坏后,诸同然化名张曙光,坚持在昆明、嵩明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1937年,诸同然加入滇军60军北上抗日,1938年4月在台儿庄战役中为国捐躯,时年33岁。
寻访.聆听
4月26日,记者来到革命先烈诸同然的老家——嵩明县杨桥街道上禾社区上大庄村。在村委会帮助下,找到了两位诸同然家族的后人。
80高龄的老人诸朝佐是诸同然的侄子,据他回忆,自己出生时诸同然已经牺牲,很小的时候,家人们经常会说些诸同然的故事。诸同然早年在凤溪寺一带参加地下革命活动,被关进“模范监狱”,获救后从军,参加了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牺牲于战场。提起诸同然,老人对“模范监狱”记忆特别深,对诸同然33岁就牺牲在抗日战场深深惋惜,语气里都是自豪和怀念。
诸同然侄子丨诸朝佐
另一位老人名叫诸学林,今年75岁,也是诸同然的侄子。在记者与他聊天时,老人潸然泪下。他说:我与诸同然的儿子是堂兄弟,两家的关系特别好。堂兄弟诸正宇是诸同然唯一的儿子。诸同然牺牲后,家里只剩下了孤儿寡母,一小间房子,一眼小“洋灶”,生活十分困难。
但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诸正宇也走上了革命道路,扛起枪加入了朱家壁、胡如瑛的队伍。同村人李正义(诸同然侄子,招亲改名)、张荣、诸能达、诸学富、杨朋林都参加了“边纵”。诸同然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嵩明这块土地上燎原壮大。
交谈中,诸学林老人一边描述一边用手比划,回忆诸正宇向他讲述的一次次游击战役,声情并茂,豪气满怀。当说到诸同然牺牲后仅有衣冠和一张照片送回家乡,老人泣不成声。老人感慨道:“可惜了,如果他没有牺牲,以他的学问,也许他还可以为国家作很多贡献。”
在诸同然曾经居住的老房子前,诸学林老人指着青砖旧瓦,还有那土黄的泥墙,仿佛时光又回到了从前。老人告诉我们,诸同然家的房子已经卖给了村里其他人,几经修缮,仅有中间一小部分是原先的样子。但不管房屋如何改动,留在老人心中的记忆却像刻入石块的字一样清晰。
记者了解到,诸同然的家乡上禾社区上大庄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人口不到200人,现在已经发展到600多人。在这里,你能看到日新月异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也能感受这里沉淀下来悠久历史。村里保留了很多很有年代的老宅子,村民都很爱护,尽量不破坏原有的房屋结构。这些老宅子,有深厚的历史、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弥足珍贵。新旧对比,更能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如今,上禾社区已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省级重点村,村里道路平坦整洁,基础设施齐全,群众家家户户盖起了漂亮的小洋楼,门前种树栽花,处处都是一片悠然美景。村里正在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到处粉刷一新,有些地方已经画上了美丽的墙画,整个村庄的颜值焕然一新。群众生活幸福,革命先烈诸同然为之奋斗的事业,在这里结出了的累累硕果,家乡人人民永远怀念他。
峥嵘岁月,热血铸就,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正是有诸同然这样的无数革命先烈义无反顾扛起钢枪冲上战场,为家国舍生就义。诸同然的生命时钟永远留在了33岁,但是他的精神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嵩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