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
赵伸、刘僴倡办嘉丽泽水利工程,邀请云南都督蔡锷亲临勘察。10月10日,组成嘉丽泽水利局,赵、刘任局长。
民国3年(1914)
改嵩明州为嵩明县,行政长官称“县知事”。隶属滇中道,后道废,直属省。
民国5年(1916)
袁世凯称帝,云南组成护国军。护国军总司令蔡锷统军讨伐袁世凯,大军由昆明出发,途宿杨林、县城。嵩明筹供粮秣,先后献款2万余元。
11月19日,本籍护国军军官李文汉由省回嵩,招募地方新兵1营,编入护国军,开赴四川讨袁。
民国7年(1918)
杨林肥酒参加云南省第一次物产品评会,评为一等品,获银质奖。杨林肥酒系清光绪六年(1880)杨林人陈鼎开创,渐驰名于省内外。
民国13年(1924)
云南省政府决定勘划嵩明县南部的金山迤13村归邑川(今宜良马街)县佐管辖,民国20年(1931),撤销邑川县佐,此13村即归宜良县。划嵩明县西部的散旦、鲁南、束刻等村归龙田(今富民散旦镇)县佐管辖。民国20(1931)撤销龙田县佐,散旦等村又回归嵩明。
民国14年(1925)
4月1日,嵩明县立初级中学创立开学。
民国16年(1927)
3月,中共嵩明支部委员会在嵩明中学建立,9月扩建为县委,隶属中共云南特委,负责人李少竹。
民国17年(1928)
3月,中共云南临时省委批准改组中共嵩明县委。县委由诸同然、鲁映荣等5人组成,诸同然任书记。
是年,县行政公署改称县政府。“县知事”改称“县长”。
民国19年
为推行义务教育培训师资,将嵩明中学改为初级师范学校,招生3个班。民国21年(1932)春,又恢复为嵩明初级中学。
民国20年(1932)
秋,县长李景泰倡修《嵩明县志》,继任县长陈贻孙继之,由杨思诚等编纂,民国22年(1933)初稿告竣。民国34年(1945)铅印成书。
是年,疏竣海河(牛栏江上段)。
民国24年(1935)
4月下旬,毛泽东、朱德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过云南。29日,进入嵩明。然后兵分两路:一部占领嵩明县城、杨林兵站。5月1日,全部离境,向金沙江渡口挺进。共经过嵩明现辖全部10个区、镇,160多个村庄。
民国25年(1936)
4月上旬,贺龙、肖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后改编为红二方面军),长征途经嵩明县境的北部、西部地区。途经嵩明49个自然村,进一步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
民国26年(1937)
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秋季县设兵役局,全县征兵320名,编入国民党陆军第六十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民国27年(1938)
3月,日本侵略军围攻徐州外围的台儿庄,第六十军在这次战役中,勇猛顽强。嵩明籍战士近百名壮烈牺牲。抗日战争时期,嵩明籍官兵300余人为国捐躯。
民国28年(1939)
修筑昆沾米轨铁路(昆明至沾益,原称叙昆铁路。)境内设小哨(今属官渡区)、大树营、杨林、四营、小新街5个火车站。
民国31年(1942)
6月1日,嵩明军马牧场成立,隶属国民政府军政部。
是年,羊街机场竣工。盟国美军14航空队所属部队驻防。
是年,滇西抗战日烈。全县各界人民掀起抗战热潮,提供军粮、公粮58958石(每石70公斤),新兵729名。其中,补充在抗日前线欲血奋战的六十军甲级壮丁630名。
民国37年(1948)
8月,中共嵩明支部委员会在嵩明中学建立,孙林任书记,何世杰、赵惠姝为委员。
民国38年(1949.1~9月)
3~5月,嵩明党支部通过重点培养,先后发展祖述文等1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在嵩明中学及各镇发展“民青”盟员50多人。在嵩阳、东屯、甸尾建立了秘密农会,发展会员90多人。
5月25日,中共嵩明支部派代表孙林、何世杰等在嵩明王四坝与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嵩明游击支队支队长胡如瑛等正式商谈整编该部事宜,并达成整编协议。
6月7日,“胡支队”在中共嵩明党支部带领下赴寻甸款庄马街,接受整编。边纵副司令员朱家壁和三支队嵩代理司令员杨守笃、政务许南波接见胡如瑛等人,授予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滇贵黔边纵队第三支队嵩寻游击大队(7月底扩建为4个中队)1个直属分队和1个政工队,共550余人。整编后在3支队的领导下,进行政治、军事整训20多天。